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急性、烈性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感染动物(如犬、猫、蝙蝠等)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传播,对人类健康具有极高威胁。其危害表现为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恐水、抽搐、瘫痪等症状,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达 100%,是目前人类唯一病死率接近 100% 的急性传染病。全球每年约数万人因狂犬病死亡,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受犬类传播威胁,儿童因暴露风险高成为重点受害群体。
狂犬病防控关键在于 “预防为主”,一是加强动物管理,对家养宠物定期接种狂犬疫苗,控制流浪动物数量,减少传染源;二是规范暴露后处置,被动物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 15 分钟以上,尽早接种狂犬疫苗,Ⅲ 级暴露需联合使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三是普及公众教育,提高对狂犬病危害的认知,避免随意接触陌生动物。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狂犬病发病风险,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人或动物免疫狂犬疫苗后,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IgG含量会上升,从而达到免疫保护的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0.5IU/ml是狂犬抗体是否产生保护力的最低效价单位,当血清中狂犬病毒特异性抗体含量降低至0.5IU/ml以下时,需要加强免疫;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也采纳这个标准作为动物狂犬疫苗抗体保护力判定标准。
0.5IU/ml是每毫升血液中狂犬病毒抗体含量为0.5IU,是通过荧光抗体中和试验FAVN或者酶联免疫测试实验ELISA测定获得的,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两种测定抗体反应的标准方法。
在欧盟的出版资料或文章上也能看到EU/ml这个单位,这是因为EU(European Unit,欧洲单位)是由 欧洲药典委员会(European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建立的生物活性单位,用于衡量疫苗、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的效力。在狂犬病毒抗体检测中,EU/mL 的定义基于欧洲药典对抗体中和活性的标准化测定方法(如细胞培养中和试验),其本质与国际单位(IU)一致,仅是区域标准下的单位名称差异。
根据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协调,1 EU = 1 IU。两者均通过国际统一的生物效价标定方法(如参考品比对)实现等效,即 0.5 EU/mL 与 0.5 IU/mL 代表相同的抗体保护效力阈值,均符合 WHO 规定的最低保护标准。
参考网站